(资料图)
今天(8月27日)上午十点许,在复旦著名的文化地标——光华楼前的大草坪上,2023级新生欧阳良奕和父母留下了在复旦的第二张合影。“上次来复旦是女儿初二那年,全家特意从广东到上海,带她感受名校的环境与氛围;今天第二次进入复旦校园,女儿已经实现了当年的梦想,作为家长,我既开心又欣慰,希望她未来能够在复旦度过快乐、充实的四年。”同一个地点,同样的人带着和四年前不同的心情。欧阳良奕说:“校园里郁郁葱葱的树木,学长学姐以及老师们的热情都让我感受到积极向上的氛围。听说学校里有各类丰富的文化活动,我已经迫不及待了!”今天是复旦大学2023级本科新生报到的日子,共有来自全球各地4200余名新生走进复旦,开启大学新篇章。作为“复旦人”的第一天,复旦不仅全力以赴为新生及其家庭提供温馨及时的报到服务,还准备了各类入学礼物及先导课程,帮助新生快速适应大学生活,带着好奇和热爱奔赴无限可能的未来。
“进入复旦园的第一印象是暖心”“同学您好,欢迎加入腾飞书院,红色衣服的就是辅导员,有什么问题欢迎随时和老师交流。”走进复旦大学,校道两侧整齐地摆满了各学院迎新的摊位。校园里迎风飞扬着五色彩旗和横幅,处处是热情服务新生的志愿者,帮同学们搬运行李、引路答疑、提供咨询。今年,复旦大学本科生迎新全面恢复线下摊位报到。家长们也可陪同孩子一同入校。记者从现场看到,很多新生全家出动,近距离感受大学氛围。
今天,新生李百容的爸爸妈妈、爷爷奶奶都来到了报到现场。作为家族里第一个考上复旦的学生,全家人都抑制不住激动地心情,早早约定了一起到复旦、到上海来看看。“到复旦的第一印象就是暖心!” 李百容说,机场和地铁口均有学长学姐们引路的身影。学校还安排了接驳车往返其中,很方便。不仅如此,在迎新摊位上,丰富的学习材料和新生礼物早已准备就绪。校内各大公众平台纷纷推出实用的新生手册,涵盖生活攻略、学习经验、文化历史等各个维度。
“上海的天气很热,人也很热情。”哈萨克斯坦留学生丽莎是生物技术专业新生。丽莎说,这是她第一次来到中国长时间学习,热情的同学和师长缓解了她对陌生环境的担忧。进入复旦,丽莎也许下了新学期的愿望:“我希望在复旦校园里遇到很多积极有趣的人,增进我的中文水平,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与历史。”记者了解到,今年复旦共有来自36个国家的300余名留学生本科新生,泰国留学生洪芬芳的父母也特意从泰国来到上海,见证女儿的新生活。
“一进学校,工作人员特别热情,找不到报到点时,很多人来帮助我。”同样完成报到手续的望道班新生焦晓璐,第一件事就是带父母奔向食堂购买“新生套餐”。为让新生有更暖心的入学体验,复旦专门推出了各种新生专享服务和活动。比如,四校区所有食堂、咖啡厅、面包房为新生准备了“赴旦之约”“未来可期”专属套餐;学校推出智能问答机器人“复小信”,将迎新相关问题整理成专题知识库,等待与新生互动。
记者还发现,为了迎接新学期,复旦四校区食堂升级焕新,旦苑三楼增加智能称重自助餐,精准到克、助力光盘。应师生需求,旦苑面包房新增新鲜水果售卖点,江湾面包房增加现制现售面包点心,张江面包房新添披萨等简餐,食堂上新菜品300余道。猪肚鸡、南昌拌粉、卤味饭、川味菜、肥汁米线、现点小炒……全国各地热门的风味小吃在学校食堂也能吃到。
“丰富的课程和活动,满足我对大学的一切想象”“进入复旦后,你有什么规划和想法?”面对记者的提问,哲学学院新生郑灵韵的回答是:“我想度过一段充实的时光,积攒内心的光明。”考取泛海国际金融学院金融学专业(金融科技方向)的新生颜祎昀也同样提到:希望过好充实的大学四年,多学习、多阅读、多感受。
那么,作为知名学府的复旦如何为新生定制精彩四年?记者了解到,为了写好大学生涯的开头,学校没少花心思。比如,为让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学习生活,学校推出了一系列新生适应教育活动。书院带来导师见面会和先导课程、先导摄影、先导调研、先导阅读等特色项目,希望通过密切的师生交流,将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、大学精神和复旦传统、治学态度和校风学风传递给新生。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则推出数理化、外语、信息等基础课程和时间管理、英语表达等辅导项目,助力新生学习适应。各班级还会推出主题班会、学长学姐交流会、定向破冰等活动带领新生融入集体,助力生活适应。此外,学校层面还有迎新晚会、开学健康跑、“新生杯”系列体育赛事、校园大师剧、传统文化体验、书院体育训练营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,促进学生全面发展。不仅如此,学校还对专业培养进行升级。例如,复旦今年增设了两个强势专业。一个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(集成电路领军人才班,本研贯通),不仅有一对一导师制全面规划学生全学业周期,还为学生提供集成电路领域头部企业见习机会。而金融学(金融科技方向)则推出全英文专业课程为学子带来国际化的学习体验,同时还引入计算机、信息、数学、大数据等多院系的交叉视野,助力培养学生对金融前沿技术的掌控力和创造力。“复旦园丰富的课程和活动,满足了我对大学的一切想象。”复旦大学自然科学实验班新生张彦鹏激动地说。
(吴金娇摄)就在开学前,他曾以“1支笔战600场考试圆梦复旦”的经历冲上热搜。今天在报到现场,张彦鹏特意向记者展示了那支神奇的笔。这支黑色碳素笔头,粘粘补补的痕迹清晰可见,它也见证了张彦鹏高三期间付出的汗水。“它像一个战友,陪伴我走完整个高三,让我交出了自己满意的答卷。”张彦鹏告诉记者,他是当地县城中学18年来,第一个考上复旦大学的学生。第一次来到上海,第一次走进复旦,他希望带着“战友”继续书写更多奇迹,见证更多大师、大家和人生大考。
作者:吴金娇编辑:储舒婷责任编辑:唐闻佳图片:本报记者袁婧*文汇独家稿件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标签:
下一篇: 最后一页